優勢與特色 列印
作者是 網站管理員   
週一, 19 十月 2009 09:00

一、前言

本校師資調配發展計畫以三年規劃為原則,本校自91學年度起辦理綜合高中迄今,為邁入第14年的開始,期間經歷95暫綱及99課綱對師資調配的影響,相關細節及應注意事項,已因應規劃實施,而在99104年度階段以所面臨的少子化問題及將於103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為首要考量因素,妥為規劃師資調配。

二、本校辦理綜合高中之SWOTS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分析)

光華高中學校學校辦理綜合高中的SWOTS分析

因素

S(優勢)

(劣勢)

(機會點)

(威脅點)

S(行動策略)

1.教育理念與責任

1.重視全人教育,辦理學習本位的適性教學。

2.校內已形成堅強的核心團隊,有共同的教育理念。

3.校長具有專業的學經背景是台灣教改工作的支持者。

4.董事會極為重視全人教育,且充分授權,與校方理念一致。

5.本校教育目標升學與就業並重,符合強化學生在生活常規的遵守,培養健全人格。

6.因材施教,綜合高中採分組、分級上課,且全校已逐步走向課程選修化。

 

 

1.部分教師執守傳統辦學的理念,尚須突破。

2.受社會風氣影響,現今學生思想觀念較開放,自我主觀意識強烈,對於學校國體規範之認同較為薄弱。

3.因過於開放學生自主權,所以學生的行為規範有些瑕疪,且過於自由,反顯得學生太濫用自由。

4.學生來自弱勢家庭之比例頗高,對教育理念不甚具支持力。

1.「多元學習」、「適性教育」、「全人教育」等概念順應時代潮流。

2.本校辦學形象已逐漸達到。

3.綜合高中,以多元學習為理念,以學生為本位,家長認同瞭解綜合高中的辦學精神。

4.適逢教改,教育策鬆綁,技職新課程修訂,有利發展學校特色。

5.近年來四技院校大幅擴增,綜合學生升學進路更開闊,加上南科設廠增加綜高及職科學生就業機會。

 

 

1.部分家長不知全人教育為何物?只重視升學,配合度不高,造成經營上壓力。

2.因社會環境的變遷,部分家長對小孩的管教偏差,不是寵溺,就是不聞不問,將教育責任全付予學校,忽略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的責任負擔。

3.教育部政策搖擺不定,朝令夕改,許多政策常隨著部長的更換無疾而終,變成教育目標覆受政策影響,未有法源支持綜高行政體系運作。

 

 

1.經營本校特色,加強學生管理,顯現成效,建立口碑,教師以精緻化、個別化的教學方式辦出成效來,促使社區家長認同。

2.積極加強宣導工作使社會大眾,更進一步認識本校及綜高的教育目標與教育理念。

3.利用校友會、家長會、在校生廣為宣導,並且邀請國中師生參觀本校,爭取認同。

4.積極推動學校成為有效能的學習型組織學校。

 

 

2.地理環境

1.位於台南市文教區,與勝利國小、台南一中以及成功大學為鄰,學風鼎盛。

2.位居東區古城周圍有懷古悠情地位環境。

3.鄰近火車站,交通便利。

4.環境優美清淨,適合讀書的地方,且有交通車及宿舍,提供遠道學生方便。

1.附近有長中、長女、德光同性環綜高商服學程,造成競爭日益激烈。

2.位於人口老 化社區青少年人口日漸減少。

3.校地狹小,學生活動空間不足。

4.上下學時段交通車造成社區交通打結。

1.位於東區,交通便利,可吸收台南縣、高雄縣鄰近學區的學生。

2.重視人文教育,古都文化,有利學校質的提升。

3.附近社區居家密,容易經營社區關係。

4.位於成功大學學區內,容易得到學術性資源。

5.統整校園景點為自然生態、社會人文,作為教學或參觀之路線。

1.公立學校不斷增加,出生人口又逐年下降,附近私立學校林立形成招生的競爭。

2.附近並無理想的大眾交通工作可搭乘,家長若要接送十分麻煩。

3.學生交通車在上下學時間造成不通暢壓力。

4.學生來源以外縣市為多增加家長的經濟負擔,也影響對學校的選擇。

1.藉由社區認同,城緣聯盟做校際的有效互惠與分享。

2.多與附近之大專院校合作,形成社區教學的資訊網。

3.多與附近鄰里間增加溝通及連絡,完善做好敦親睦鄰及和善的互動關係。

4.落實校園整體規劃,提振學校形象。

5.規劃良善的上下學交通管制疏導措施。

6.鼓勵郊區學生踴躍住校,不但降低家長負擔,亦可減少通學時間的浪費。

3.學校規模

1.學校總班數不多,符合貫徹精緻化辦學理念。

2.校內有國中部、高中部、高職部與綜合高中,師資種類多樣化且素質逐漸提昇,是辦學的最大支柱。

3.屬於中小型學校,人力、物力有校的經營運用。

1.校地不大,發展規模受限,學生活動空間太小。

2.學校規模不大,學制多樣,財源較不寬裕,軟體設備較為不足。

3.本校一直以全人教育為目標,長年不強調升學主義,所以不是明星學校。

4.本校學生素質不高,因此也不容易從升學率來建立辦學口碑。

1.本校高職類科在台南地區原已有相當口碑,辦綜高三年,從摸索、觀摩已進到不錯的地步。

2.綜高評鑑使得那些藉殼上市的學校,已有被淘汰的趨勢。

3.校長的作風自由並十分重視專業與教師潛力開發,恰配合此小型教師團的機動性,亦進行組織重整與教學豐富化。

4.以精緻優質為號召,社區資源共享為口號,並積極推動永續校園、城緣聯盟,展現校園新風貌。

1.台南地區未來數年中,將增加數所公立高中或完全中學,過度提供教學資源,學生來源受影響。

2.校地有限,無法擴展學校規模。

3.缺乏專業教師研究室。

1.應與附近學校建立伙伴關係,讓學生跨校選課,以強化教育資源均質化。

2.要充分發揮本校小規模之精緻精神,設計更多創新的教學活動。

3.強化青少年學習經驗的塑造,將是本校特色。

4.落實學校的整體規劃,校園規劃應有長遠的計劃,使空間的利用更有效能。

4.硬體設備

1.依課程需求提供各項教學資源,專業教室設備齊全。

2.重視資訊電腦設備,人文素養之書籍及運動器材等設備,充分提供學生使用。

3.校內的「沐華樓」提供學生活動和夜宿的最佳場所。

4.校園內設置了多點無線上網,提供了教師準備教材和蒐集資料的好幫手。

1.校地狹小,又有部分校地不完整,一直屬於私人產業,無法擴充校地。

2.學校建築物都是多年來逐漸完成,較無整體感,加上校園形不完整,無完整規劃。

3.電腦科技進步太快,硬體設備的汰舊換新;所需經費龐大,增罝不易。

4.目前教育部對私校的補助極少,不易再申請硬體設備,一切要靠學校自理和申請計畫。

5.教師使用電腦不便,教室內硬體設施不足,不利資訊教學。

6.部 分學程設施不夠完備。

1.透過各項計畫的執行,有效率的充實各項教學設備。

2.專業教室依不同教學需求及性質設立,小劇場、視聽教室、心靈網咖等增加學習 的興緻。

3.「沐華樓」是以團體活動為主的情緒交流性與休閒性成長中心,將是學 校發展全人教育與生活教育特色的重要助力。

4.圖書館之設立適合供社區資訊與成人推廣教育,有助於社區經營。

1.私校補助減少,對教學設備的擴充,無法后期配合,且設備的維護費用高。

2.良誠樓設計不良無法達到高效能的教學規劃。

3.電腦教室和語言教室的維護困難、費用極高且汰舊換新問題嚴重,需及早做好計畫。

4.學生愛惜公物的心有待提昇。

1.統籌設備之採購與管理;加強保管、保養及維修;如何進行硬體設備之節約與維護,將是一大挑戰,所以必須趕快建立環境共識與管理規則,並積極培養管理人才。

2.積極推動教學設備的分享。

3.諮商中心與圖書館將配合規劃女子教育特色活動與課程將形成本校特色。

4.人工濕地和親和性圍籬,教師應多利用為教學的好場所。

5.教師資源

1.辦理各項研習活動及成果發表會,給予教師相互學習機會。

2.教師間互相協助和支援。

3.高中部與高職部之師資多元且豐富。

4.均質化合作學校、能源科技教育夥伴學校及與大專院校締結為合作夥伴,相互支援,增加許多教學資源。

 

 

1.教師在職進修的風氣不高。

2.新進教師對校的向心力較不足,異動高。

3.私校教師必須花費心血在招生工作上,所以教師平均工作時間高於公立學校。

4.教師心態未調整,在教上將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1.綜合高中教師需加強專業知識,以符合教學所需。

2.因學生彈性選課,教師的效能因而有所增進。

3.教師普遍重視自我成長與自我生涯規劃,替學生建立良好生活典範。

4.強化均質化專案,落實教學資源分享。

1.公私立教師的待遇不同,如鐘點費、授課時數、上課時間、員額編制差異、退休金等。

2.新進教師異動過高。

3.綜合高中的課程有別於高職原有的專業科目,教師備課時間增長。

4.綜高班務繁雜,教師需要有相當能力掌控班級。

5.教師負擔太重,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6.部分科目因類科調,導致部份老師的鐘點不足,影響服務情緖。

7.部分教師對評鑑制兖有疑慮,以致影響服務情緖及態度。

8.時代變遷亟需教師積極參與在職進修。

1.積極創造教師專業訓綀機會,並鼓勵跨校性的學科教學與產能研習。

2.鼓勵教師第二專長的進修,並透過教學視導達到學習第二專長的實質教學能力。

3.全體教師應用終身學習的觀念並積極參與。

4.利用均質化合作機制,使開課與師資運用更靈活。

5.務求評鑑制度完備,更客觀詳實,讓教師認同接受。

6.創造教師長期留校服務的誘因,以期培訓優良師資。

6.行政協調與規劃

1.專職行政人員大部分為本校校友,對學校的向心力極強,工作努力,經常額外付出時間精力,也不要求回報。且流動性低,行政能力與經驗豐富。

2校內教職員相處愉快,協調溝通良好。校長自我要求高,管理氣氛傾向自由主動。

3.校內

1.大部分人員行政經驗在同一工作單位時間長,不易產生個人成長的感覺。

2.私立學校資源少,無法額外給予相關人員實質獎勵,也缺乏晉升機會。

3.學校體制多(國中、高中、綜高、高織),相對業務量多且項目多,再加上各體制都需接受鑑評,行政人員負擔重。

4.行政協助,計劃案的規劃執行過於集中在少數人員,造成工作分配不均。

5.各處室各行其事,事先溝通尚嫌不足。

1.大部分行政人員熱誠且可塑性高,性格特質穩定,十分受到學生喜愛。

2.人員大部分為在地人,流動性低,穩定性高。

3.相關行政設備(如:行政電腦系統;經費計算系統),軟體逐年完善,有利行政推動,減輕行政人員的壓力。

4.透過各項會議的提案討論及決議,使校務推動得以推動順利完成。

5.各種教育政策宣導,教育理念的傳達,使教育改革腳步加快。

1.因應學校的永續經營,行政人員工作量增大。

2.新教育政策不斷推展,評鑑訪視多,對行政工作的量增加許多。

3.各處室橫向協調有待加強。

1.建立行政協調機犧,分層負責提高行政效率。

2.行政輪替,激發各種不同的理念及創新的做法。

3.各單位主管必須率先以身作則,明確落實「服務優先」的觀念,且評鑑制度務必公平性。

4.主管必須更熟悉每個行政人員的優缺點與性格特質,創造強化其潛力的機會。

5.鼓勵年輕教師加入行政工作,同時加強教學研討的功能,以便經驗交換與傳承。

6.多利用科技簡化行政作業流程,減輕行政人員工作上的負擔及協調之流程。

7.全體教職員對於學校辦理的各項活動充分了解,積極配合及主動關心。

8.積極推動學校成為有效能的學習型組織學校。

 

 

7.學生來源與進路

1.學校已建立相當名聲,所以國中教師常會主動推薦。

2.本校乃純女性校園,學生本性善良,可塑性高,同學間的感情深入且單純。感受力較強,較易體會教師的諄諄教誨。

3.學生人數和質的提升,對於學校整體經營是為正向。

4.對學生未來的進路,本校有完善的規劃,無論是就學或就業。

5.課程開設重視學生需求,課程選擇多元,活動與學習機會多,可運用累積備審資料與多元升學準備。

6.學生普遍有升學意願。

7.學生多以自己興趣為優先考量,選擇科系主因。

 

 

 

 

1.出生率降底,公立高中職的增設,公私立學費落差大,招生威脅日增。

2.附近同質性學校太多競爭激烈。

3.近年來招生不易,學生素質大不如前,學生普遍信心較不足,學習被動,加上學生英文、數學等基本能力不加,學業較無法提昇。

4.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佳,回家又不複習課業,且沉迷網咖,荒廢學業。

5.學生打工風氣盛,影響其生活型態與價值觀。

6.多數學生對未來懵懂,對自我的志趣不明確,對於自己未來目標規劃不主動。

7.學生普遍有意願升學,但許多學生英數不佳或被動學習,影響升學競爭力。

1.大學院校相關科系近年來增加很多,升學機會相對增加。

2.加強對於學生的宣導與輔導,輔導多元入學管道,提高升學機會。鼓勵升學,提高升學率利於招生之用。

3.提振其讀書意願與風氣,以為日後終身學習之基礎。

4.使生了解畢業後的升學與就業趨勢,提早生涯規劃。

5.綜高的多元適性,提供學生各式課程的試探,幫助學生尋找自我的志趣。

6.綜高學生平均素質高於職業科,故稍加訓練就能擁有不輸職業科學生的能力。

7.透過規劃知性與感性活動,培育學生的生活能力,重拾學生自信與成就。

 

 

1.公立國中改尐完全中學,同質性學校多使競爭加劇,且出生率又減低,總體經濟不佳,學生來源勢必成為一大問題。

2.學生國、英、數的養成普遍程度不高,且自律性差,對於未來升學率的提升難以推展。

3.綜高班級數多,為招滿學生,學生素質降低,程度參差不高,且自律性差,對於未來升學率的提升難以推展。

3.綜高班級數多,為招滿學生,學生素質降低,程度參差不齊。

4.社會變遷大,學生抵擋外來誘惑之定力日漸薄弱。

5.大部份學生有升學意願,但缺乏讀書計劃與行動。

6.學生視野窄化,只限於眼前是否辛苦,卻沒有夢想。

1.充實學生基本學科能力。製造優勢學習,培養讀書風氣,厚實學生進程學習的實力。

2.加強常規訓練,辦理多元競賽,充分給予學生表現機會。

3.加強術科職能能力,落實證照制度,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技術士技能檢定,推動參加整級檢定。

4.積極強化學生語文能力,並能通過英文能力檢測。

5.發展職科及學程特色。

6.提供完整的升學就業資訊。

7.建立學校優質形象,提高學生選讀本校意願,加強招生。,吸引優秀學生就讀,招收更優質的學生。

8.教師輔導專業知能應提升。

9.邀請專家學者或傑出校有蒞臨演講提供升學就業經驗。

10.持續擴展業界關係,提供學生社會資訊。

11.積極爭取科定園區與科工區產學合作,創造學生進路選擇機會。

8.家長與社區參與

1.本校家長會、校友會以及義工媽媽團隊都健全。

2.本校過去辦理多次成人教育課程與二專長班,有社區基礎。

3.本校提供許多社區成長課程,包括:資訊、幼保、服裝、餐飲等。而圖書館十分重視社區經營,經常提供電影賞析、讀書會、演講等活動。

4.學校帶領學生經年打掃附近的公共建設(如:東門城、青年公園),建立社區的好印象。

5.學校與附近諸多商店訂定合約,辦理「光華卡」。

6.學生的校外實習活動,能與社區保持互動關係。

7.學校定期舉辦開放日,增進社區、家長對學校的認識,學校辦懇親會、課程說明會、親職講座,增進家長與學校的溝通。

1.附近居民常抱怨校園內的廣播系統太吵。

2.附近居民常抱怨校車在附近接送學生上下學,影響交通流暢性。

3.私校因必須自行維護校園內的設備,不敢輕易開放校園,影響社區關係。

4.全校學生貸款比率約為35%,家長社經地位普遍不高,教育背景差異性大,沒有足夠的時間及知識背景去教育學生。

5.家長與學校的互動較少,參與學校活動的意願也不高,對學生在校學習情況關心亦顯不足。

6.家長工作忙碌,較少參與子女高中成長階段。

7.私校學費較高,影響學生家長就學意願。

8.家長擔心綜高非長久被教育部關懷的政策。

1.因應社區總體營造,配合社區發展形成學校特色。

2.社區型學校較容易聚結社區家長的向心力。

3.藉由向社區與家長宣導時,強調綜高精神,呼籲尊重學生潛能自主發展之前能與權利。

4.重視教育資源均質化的推展,促使學校間合作,豐富學生學習資源和機會。

5.申請社會成人教育計畫案,提供社區人士自我成長的途徑,和親子美語有助於改善關係。

6.透過辦理各項活動,建立與測區互動的機會。

1.社會變遷,學校單親家庭和家長失業情形增多,且發現家暴情形也增加,這都影響學生的管教和參與學校活動的意願。

2.家長對學校各項活動及宣導參與度不高,對學校辦學理念也不甚了解。

3.少數學生在外服儀不整、或服務態度不佳,造成反效果。

1.請家長會、校友會以及義工媽媽團隊配合宣導。

2.社區資源共享要落實,設置社區人士利用校園資源之辦法,可作為未來新學程開發之準備。

3.生涯規劃輔導與學程選擇輔導,應含括家長可參與的活動設計。

4.建立社區人士認證制度,即可開放部分設施給社區人士,如:圖書館資源等。

5.廣開溝通管道,結合重利,共創學校願景。

6.提供更多社區性服務活動,可配合學生學習發表成果與表演活動來結合家長社區的關懷力量。

7.學校有些教育計劃的執行,邀請家長或社區人士參與。

8.導師隨時要與家長聯繫告知學生狀況及學校未來的,及最近的動向及目標。

9.多舉辦親師交流、親職座談,增加家長與學校聯繫,提高家長對學校辦學的認同。

10.多開辦第二專長班或職訓班,以服務家長。

11.本校招生要順利,家長觀念是主要因素,多利用報紙,活動等各種管道加強宣傳。

12.廣開溝通管道,結合眾力,共創學校願景。

13.配合均質化,學校融入社區,讓更多的人士加入義工組織,協助學校各項行政支援工作。